当前位置:首页康复

被误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绝大多数是弱势群体,不是暴力分子”

2025-10-14 09:19作者:黄思琪 陈涵来源:南方周末

12个孩子里,6个先后患病,有人坚信自己是“章鱼的后代”,“正在被追捕和迫害”,有人能看见离世的人和自己对话,有人用暴力结束生命。这是一个与精神分裂症缠斗的家族故事,被记录在美国作家罗伯特·科尔克创作的非虚构作品《隐谷路》里。

在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日渐被社会接受的当下,精神分裂症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患者难被人理解。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精神障碍的其中一种,可造成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常见但至今病因未明。2025年,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团队撰写,发布在《中华精神科杂志》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458万精神分裂症患者登记建档,占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71%。

2025年9月12日,《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25版)》(下称《指南》)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会议上发布,是近十年来首次更新。

“漏服、藏药行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极为普遍,治疗依从性是影响患者功能预后的最大困扰。《指南》修订耗时三年,在全病程治疗,包括长效针剂的使用等方面做出重要更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刘登堂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活动主题定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刘登堂长期从事精神分裂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是《指南》副主编。围绕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最新进展和社会认知误区,南方周末记者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对话了刘登堂。


2df3132617794f2ab612cf3adb80b86f~tplv-tt-origin-web_gif.jpeg

2025年7月19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特色艺术疗愈项目“600号画廊”上新,本期画廊主题为《夏日叙语》叙事艺术科普展。视觉中国|图


早期诊断有难度

南方周末:在众多精神疾病中,为什么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被认为是“疯子”从而遭到歧视?

刘登堂:精神分裂症起病早,80%患者在16-35岁首次发病,正是高度社会化的年纪,往往出现持续性幻觉、猜忌妄想、思维不连贯及行为怪异等阳性症状,容易被外界识别。不仅如此,许多患者还意识不到自己生病了,不会主动求治或寻求帮助,可能遭到异样的眼光。

实际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多种多样,通常说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是指幻觉、妄想及行为异常。除了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患者也常出现情感迟钝淡漠、意志行为减退(如对社交、恋爱缺乏欲望)等阴性症状。

南方周末:有人出现幻觉、交往不顺,就担心自己得了精神分裂,普通人应该如何识别早期预警信号?

刘登堂: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多样,有人表现为疑心病重、偶尔有幻觉、交往不合群等,但这些症状并不一定都指向精神分裂症。比如,谈恋爱等人的时候,心里有点焦虑,可能总觉得有人在敲门;人际关系出问题,也可能和性格有关。

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实验室或辅助检查可以帮助确诊精神分裂症,如果碰到疑似患者,建议到专业机构就诊,需要结合病史及精神检查综合判断,某些患者早期诊断存在困难,需要较长时间随访。

南方周末:精神分裂症和一些疾病(比如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怎么区分?

刘登堂:过去,双相情感障碍被认为与抑郁症关系最为密切,而研究认为,双相和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可能更加密切。某些双相病人可以有精神病性症状,如躁狂发作时出现幻觉及被害妄想等,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以出现情感症状,两种疾病之间有交叉重叠,有些患者需要长期随访才能明确诊断。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南方周末:与抑郁、焦虑、自闭症等精神疾病相比,精神分裂症在我国的疾病负担属于什么水平?

刘登堂:在精神科里,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低于抑郁和焦虑,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约为千分之六。但由于精神分裂症起病早,一些患者很难长期接受规范化治疗,容易出现社会功能受损,比如不能有效恢复正常工作、维持正常婚姻等社会功能,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精神分裂被认为是导致精神残疾的首要疾病,严重性不容忽视。

南方周末:在经典文学影视作品中,精神分裂症的成因曾被归为外部迫害、家庭教育等,目前科学界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是怎样的?

刘登堂:和众多疾病一样,精神分裂症存在多种病因假说,但至今并未明确具体的发病机制。主流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引起。

虽然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度高,但具体遗传方式未明,可能是由多个易感基因与不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父母有精神分裂症病史,孩子得病的概率比正常人高,但不是百分之百。

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妊娠期的感染、营养不良,围产期的早产、产科并发症等,成年后的社会应激,如高考压力、失恋等应激性事件。这些应激性事件的作用类似于扣动扳机,会促使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

南方周末:有一种说法是“天才和疯子一线之隔”,精神分裂症与智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如何?

刘登堂:这更多是文艺作品美化的说法,在不同智力水平的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没有科学证实的差异。

南方周末:一些恶性社会事件中常出现精神病人的身影,也有人将精神分裂患者与暴力、危险画等号,如何看待这种认知?

刘登堂:不排除有恶性的极端个案存在,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社会上数百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弱势群体,而不是暴力分子。受到周围人排斥、指责时,多数精神病人的第一反应是回避或逃跑,他们需要社会的支持。


患者漏服、藏药防不胜防

南方周末:《指南》十年来首次更新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刘登堂:第二版《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发布的十年里,药物治疗仍是精神分裂症的首选方案,由于病因不明,药物研发存在难度。而剂型变化,如抗精神病药物长效针剂进入日常临床实践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功能水平。最新《指南》也明确推荐“长效针剂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维持治疗”。

此外,除了药物治疗,国际上也非常强调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干预等综合治疗。本次修订《指南》也新增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社区康复与职业康复理念、干预技术和实施方案。

南方周末:精神分裂症患者漏服、藏药等中断治疗的行为在临床有多普遍?

刘登堂:可以说,依从性是精神分裂症治疗最大的困扰。和高血压、糖尿病类似,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以年为单位长期服药,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很难坚持长期治疗,所以中断治疗及病情反复时有发生,家属监护服药非常困难。

南方周末:除了提高患者依从性,和口服药物相比,长效针剂还有哪些优势,广泛应用的难点在哪?

刘登堂:根据药理作用特点,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第一代(以氯丙嗪为代表)和第二代(如阿立哌唑、利培酮、奥氮平等),这些药物的疗效差异不显著,主要区别在于不良反应。

通常认为第一代药物对多巴胺通路的全面抑制,易引发震颤、肌肉僵硬等锥体外系症状。第二代药物锥体外系副作用显著减少,但长期使用仍有代谢紊乱、体重增加等问题。其中,阿立哌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对均衡,降低了代谢异常和运动障碍的风险。

长效针剂对比口服药物,成分一致、剂型不同,当前国内上市的产品(如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可以通过改变释放药物的速度,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不良反应。

目前,上海等多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免费服药的政策,长效针剂可以免费使用,但整体来看,我国长效针剂的使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各地加大补助力度,在患者、医护人员中加强宣传教育。

南方周末: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常面临经济压力与心理负担,许多家属因长期照护而失去职业发展机会。《指南》强调“全病程管理”,家庭、社区与社会支持系统应如何协作,共同帮助患者实现长期康复?

刘登堂:家庭与社会支持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指南》推荐所有与家属长期接触的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接受家庭干预,尤其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这个病情容易反复的慢性疾病,患者和家属要有基本的理解和判断,不能只在发病的时候着急,过一段时间就消极应对。

相较于发病建档、随访管理、服药治疗等方面的工作,针对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服务目前十分薄弱,需要社会工作者、家庭医生的参与,我们不缺这方面的理念,缺的是重视和落实。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