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武汉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举办的首届听障自助互助训练营迎来了结营典礼。本届训练营开创了全国首个听障康复服务的全新模式,为听障人士的社会融合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据悉,湖北省残联将在全省推广这一听障康复训练模式。武汉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姚志刚、康复处二级调研员覃作鹏、武汉市聋人协会主席魏尚茹、武汉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及惠耳听力团队参加了此次活动。

典礼以回顾结训影片拉开帷幕。影片中,学员从初入营时的迷茫无助,熟练掌握发音技巧到与他人无障碍沟通的对比,直观展现了学员们憧憬未来生活的画面。根据中国残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构建"自助互助与专业服务相结合"的康复服务体系,和《湖北省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本届训练营旨在以‘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创新服务’推动听障群体社会融合,更是 ‘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创新实践。
武汉作为科技助残十个试点城市之一,训练营在政策落地与科技融合方面展现了先行示范作用。充分引入科大讯飞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辅助听觉系统、言语评估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训练过程的精准监测和个性化指导。通过远程康复指导训练,学员可随时获得专业指导,打破时空限制。同时,配备先进的助听评估调试设备和辅助器具,运用科技创新弥补听力缺陷,提升康复训练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武汉市残疾人康复辅具政策的帮扶下,部分学员通过线上网络辅具适配平台成功申请到了免费助听器,还有部分学员依据湖北省辅具政策获批了免费的人工耳蜗,切实享受到了科技与政策结合带来的福祉。



听障训练营是以提升听障人士的语言沟通能力为核心,重点进行发音矫正和言语康复训练从而实现无障碍沟通为目的。为此,本届训练营构建了从基础能力训练到社会融合的完整服务体系。一方面创新性地将专业康复与辅助器具使用相结合,开设助听器维护与耳模清洁专业课程,组织个性化耳模定制活动,实现康复训练与辅助器具的最佳配合。另一方面设计了系统的社会实践环节,组织学员们到星巴克咖啡厅体验服务员工作为顾客点单,到武胜路凯德KTV唱歌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员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武汉市残联副理事长姚志刚及康复处二级调研员覃作鹏为12名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在致辞中强调,本次训练营的亮点不仅在于引进了智能语音识别、远程康复指导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精准康复;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自助互助”的可持续支持网络。学员们在这里既是康复的参与者,也是彼此的支持者,这种力量的传递是康复服务中最宝贵的财富。看到学员们从初入营时的迷茫到如今能够自信地沟通交流,这正是残疾人康复工作追求的核心价值。
学员刘浩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训练营不仅教会我如何更好地发声,更重要的是让我重拾了与人交流的信心。"另一名学员戴书勤也说道:"这里的课程设置非常贴心,既有趣又实用,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支持。
作为全国首个为听障人士设计的自助互助式康复训练营,其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历时165天的共同探索,训练营成功总结出了"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创新服务"模式,不仅在学员中建立起可持续的支持网络,更为听障康复服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未来,这一创新模式有望在湖北全省范围内推广,让更多听障朋友受益,最终实现"平等、融合、共享"的发展目标。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