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中,有人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讲述励志故事;有人直播雕刻、采茶,在短视频平台上带货忙;还有人写剧本,用视频演绎“礼仪孝义”“人间真情”……其中,单个视频点击量最高突破200万次,个人新号创建20天就获得8万粉丝、18万的点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观看总量突破千万次。
你不知道的是,镜头前的这些主播有的行动不便,有的手指无法自如活动,甚至无法直立而坐。这群播客、主播、演员、编剧、后期都是残障人士。
最近,金华有一群残疾人在抖音上火了起来。他们来自金华市2020残疾人抖音零基础学习班,219名成员通过秀才艺、传递正能量。2020年春天,他们加入了“网红”大军。
首个视频涨粉3.6万 播放量达到600万
43岁的磐安人厉巧平因小儿麻痹症致肢体残疾,说起来,他是残疾人抖音零基础学习班里“最名不副实”的一个——他玩短视频、直播平台已有6年,但此前从未尝试抖音。
2月6日,厉巧平以“江南老厉”为名注册了抖音号。第二天,他发布了抖音平台的第一个视频,当天就涨了1.2万粉丝,到了第三天粉丝数就涨到了3.6万,单条视频的播放量达到600万;一周时间里,他又陆续发了几个视频,粉丝冲到了6.8万……
短短20多天,@江南老厉的短视频房间已有7.2万粉丝,收获了18.8万点赞。
厉巧平都播些什么?这是最让人好奇的:看起来,多少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厉巧平发布的58条动态,全是民间故事和乡间轶闻,从财神爷的故事讲到孝道,从救鼠恩讲到立筷子……其中,最高的一则点赞数就达到了2.5万次。
可是,这样的视频自然也有专属爱好者。吸引的是谁?厉巧平很专业地分析:“7.2万粉丝中,76%男性、24%女性,以三四十岁的北方人为主。”说完,他补充道:“都是我想要的精准粉。”
厉巧平说,他想培养一批粉丝,热爱乡村野味和民间故事。“最终目的还是带货,用短视频、直播带动消费。要有经济收入,才能创业致富。”
“不过,现在发布的视频看不出我想做的内容。”厉巧平卖了个关子。“这还是在吸粉涨粉阶段,就好比打江山,更难的是养粉的守江山阶段。”接下来,他想做原创故事,他顿了顿说:“就讲残疾人自己的励志故事”。
喜欢我们的人 绝不是因为我们残疾
这并不是厉巧平的辉煌战绩。往前推6年,他的快手号曾有过300万粉丝,单直播的点赞数百万打底。
“那是我和山东的一名残疾人一起合作的号,我俩直播的内容就是唱歌。”有时,演唱间隙他们会穿插卖一些产品,通过销售赚钱。“我主要卖磐安高山茶,销路不错。”不过,直播中也会有一些曲折,比如有网友回复:“看你是残疾人,照顾你生意了。”
“虽然是好意,但我不喜欢这样的同情。”厉巧平直言,自己从不因残疾自卑,绝不靠博取同情获得关注。“喜欢我们的人,绝不是因为我们是残疾人。”
厉巧平喜欢唱歌,有时还带着儿子一起。“直播让我的歌声有了更多听众,收获更大的价值。”在他看来,这比赚钱更重要。
这两天,他正与同是残疾人的磐安媳妇青清创作剧本,讲的就是残疾人自己的故事。“第一个视频正在拍摄,讲残疾人追求爱情的故事。”他们还想拍残疾人找工作的故事、创业的故事、战胜自卑的故事……“不仅是创业赚钱,我更想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看到、了解残疾人的真实生活。”
同样的事,浦江人阿伟也在做。他拍摄的抖音,都是生活日常。其中一则自己与父亲的视频,发布当天就收获了47万播放量。有网友给他留言:“看到你们的故事,我流泪了。你们真棒,我也要加油。”
那一刻,阿伟觉得内心充实极了。“可能一开始关注我的人会因为我是残疾人,或同情,或猎奇;想要让他们持续喜欢,一定不只是这一点。”
梦想创业集结地 抱团取暖共创业
“老师,我一天涨粉8000多。”“今天又涨了1.9万。”“老师,我有43万播放量了……”在残疾人抖音零基础学习班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好消息传来。
“我们是一群残疾人,我们有的肢体残缺,有的听不见,也有的看不见。我们大多生活艰难,但与常人一样,我们怀揣梦想,渴求一片蓝天。2020年,这个不一样的春节,抖音网络教学带给了我们希望与梦想。”这是义乌残疾人喻小群在学习班结业那天写下的文字。
喻小群从一开始把抖音当成消磨时间娱乐App,如今坚定了通过抖音创业的想法,从几百的播放量到几十万播放量,粉丝也从几十个涨到上万。永康人宋顺梅唱歌挺好,但不会制作视频,也不知从何入手;10天学习后,她的两个作品播放量均超一万次,吸粉千人……
这个特殊的春节,金华市残联劳服处首次组织线上培训。更重要的是,这个微信群也成了梦想创业集结地,金华各地的残疾人创业者集合在一起,有才艺的演、有文采的写、有技术的拍,分工合作,“老手”带新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大家抱团取暖共同创业。
课程的主讲老师是金华首家残疾人电商孵化基地浩雨电子商务公司的负责人曹强。他说,如今,学习接受能力较高的残疾人学员已经为自己的抖音平台做了创业定位,开始设计作品。接下来,他计划将残疾人的“网红经济”与金东区农村残疾人电商孵化站相结合,让更多残疾人能够足不出户、打开“心门”,实现人生的价值。(金华日报记者 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