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 决不让残疾人掉队
他,曾是一名小有成就老板;后来为在党的召唤下成了一名村支书,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决心带领村民摆脱“烂杆杆”村的坏名声,在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上他没有忘记村里还有一群特殊的人群需要照顾。
他和村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同吃同住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他就是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鱼粮溪村党支部书记杨再炼,一位值得钦佩的老党员。
2004年,杨再炼在党的号召下,他成为了一座贫困山村的村支书,开始肩负起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重任。
2004年之前他已有一支运输队和一家预制板厂,靠着这两份产业,他成为了村里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年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要当村支书,肯定没有时间来打理自己的事业,杨再炼犹豫了,不过这份犹豫并没有持续太长,因为他是党员,这是党组织的召唤。他最终说服家人卖掉所有的客运车辆,将预制板厂交给他人打理,准备一心一意的干好村支书。
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有着经商经验的他把眼光聚焦到了种养殖业发展身上。为了搞活经济,在他的带领下,鱼良溪村种植西瓜、蔬菜、草莓等经济作物,养殖冷水鱼、萝卜猪,村民干得热火朝天,绝大多数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鱼良溪村也成了闻名江口县的小康村。村里成立了8家专业合作社,1家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成为市级新农村示范点和市级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
鱼粮溪村的村民越来越富了,但很多残疾人却掉了队。老支书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将问题摆到了村委会的桌面上。村里一共有116名持证残疾人,如何让他们也走上小康之路呢?他采取了两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就是给轻度残疾的村民安排工作。村里开始逐步在村合作社内设置残疾人岗位。比如扫地的岗位,每个残疾人每月工资400元。从此,不论是田间地头、集体酒店还是村公共设施,都有残疾人在凭着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再凭借村集体合作社的收入,他们的生活也慢慢向小康靠近。
第二种办法,就是对重度残疾人进行托养,也就是由村里养起来,建立轻度残疾护理员照顾重度残疾人的机制。2016年,在老支书的争取下,贵州省残联“黔馨家园”示范点的创建项目,落地在了鱼粮溪村的一座小山上。一应俱全的设施拔地而起,老支书一手推动起了服务站托养制度的构建。从那以后,他就和残疾人朋友们一起同吃同住在“黔馨家园”,亲似一家人。
“黔馨家园”有一位73岁的老人阳国喜,老人5岁时就不幸双眼失明,23岁时父母双亡,一直以来都是兄嫂在照顾着,直到他的兄嫂去世。村里把老人接来黔馨家园居住没多久,他又突发脑溢血,丧失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只能坐轮椅。看到这样的情况,老支书个人每月出资800元,请了同住黔馨家园的4个残疾人额外多多护理老人。只要没外出,他每天都要陪老人吃饭,推着老人走,陪着老人玩,每隔三五天给他洗一次澡。
一年365天,有近300天他都是和黔馨家园残疾人朋友一起度过。为了方便照顾他们,老支书搬进了住宿区中间的一间小屋,这样不管那边需要照顾,他都能第一时间赶到。
自从“黔馨家园”建立以来,每到过春节,老支书都要先陪残疾人朋友一起吃完年夜饭,守着他们睡着了,再回家。每次春节,家里的饭菜总是凉了又热,热了又凉,4年来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家人早已习惯了他缺席的场面。
杨再炼说:“他们都是鱼粮溪村的村民,在我心里,他们就是我的家人。说好了全村致富,那么就一定要全村致富。同时,脱贫路上,决不让残疾人掉队。”
如今这位老支书已年近60了,但他的精、气、神似乎还和他刚当上支书那会一样,看上去朴实却又坚毅。当洪水来临,河水冲毁田地,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冲上前线指挥救援。当村里出现矛盾纠纷,他还是和过去一样第一时间赶到村民家中进行调解。当残疾人需要帮助,他还是和过去一样,偷偷瞒着家里人的将自己的工资塞到他们的手里。
儿女们担心他的身体,总是希望他多休息休息,多为自己想一想。他的老伴,总是怪他不着家,怪他不够关心家里人,拿着自己的工资补贴旁人。但是,说得再多也没有用,他还是一如既往。
就算是自己病倒了,他依然牵挂着村里的残疾人,老支书把初心和使命镌刻在帮残助残的具体行动中,千方百计不让残疾人家庭在小康征程中掉队,正是这种初心和使命,15年来成为他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意志力量!
正是坚守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老支书杨再炼带领着鱼粮溪村的村民们脱贫致富,让一座烂杆杆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