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从来不缺志强奋斗者。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石先村,就有一位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用勤劳双手实现脱贫梦想的贫困村民。
他虽说是贫困户,但始终坚持不等不靠不要,不畏艰难,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带头致富,用辛勤和汗水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的战贫脱贫赞歌。
身残志坚,回乡发展找出路
崔碧生今年53岁,家中有6口人。父母早年去世,他和妻子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只能靠外出做苦力勉强度日,经济收入十分微薄,加之四个子女上学开支较大,妻子主要照顾子女生活,全家的经济负担都落在了这个男人的肩上。
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1992年崔碧生跟同村的一名铁路工人到四川成都打工,由于干活不怕苦不怕累,工资收入不错,后来还成了小包工头,决心好好干一番事业,改变家庭困境。
也许,是老天要刻意磨炼崔碧生的意志,正当家庭收入的点好转,他却在建筑工地意外摔倒受伤,患下腰部残疾,不能再做重活,也不能长时间做体力活,使这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生活困难雪上加霜。
“正当我内心苦苦挣扎、一筹莫展之时,偶然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家乡在大力发展空心李产业,政府越来越支持农民自力更生自主创业,这给当时迷茫中的我带来了希望。”崔碧生说,看到新闻后,他就和妻子商量,决定回家乡创业,用辛勤改变贫困命运,用汗水创造美好生活。
沙子街道禁毒办负责人、石先村脱贫攻坚指挥长崔勇(右)和崔碧生商讨建生猪代养场“他虽然身患残疾,但心里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当时他要回来种空心李,没文化没资金没技术很难成功,我和孩子们都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但是他决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只好全力支持他。”妻子朱彩花告诉记者。
艰苦创业,汗水洒满脱贫路
2011年,崔碧生回到家乡后,在沙子街道办及村支两委的支持下,开始发展“空心李”产业。街道办为其免费提供苗木、肥料和技术指导,崔碧生将自家丢荒多年的土地重新开垦,种上了10亩空心李。
“当时条件很艰苦,山上没有公路,为了方便生产,就把‘食堂’建在山上,用野炊解决吃饭问题,水及其他生活用品都靠人工背上去。”崔碧生说,2014年他们家过春节没有放鞭炮,也没有大酒大肉,因为所有的钱都投在产业上了。
通过辛勤劳作,精心呵护,崔碧生收到了应有的回报,为家里经济收入带来了增长,点燃全家人摆脱贫困的信心。
不懂技术就到街道办参与集中培训,请技术专家进村进基地进行操作指导,原本不懂空心李种植技术的他逐渐找到了生产门路。大字不识几个的崔碧生,善于虚心向其他种植大户请教,请求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为种好空心李,他还潜心看书、查阅资料,在发展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种植知识。
因家庭劳动力少,产业不多,收入不高,支出很大,2014年村支两委将崔碧生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他家的困难,街道办和村脱贫攻坚队按照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从思想和政策上鼓励他发展空心李和生态养殖产业,并从生产技术、生产物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扶持,使他对产业充满了信心。”沙子街道禁毒办负责人、石新村脱贫攻坚指挥长崔勇告诉记者。
有了街道办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他创业脱贫的信心越来越强,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空心李200余亩,由于运用科技种植,全部施用农家肥,空心李的品质品相都好,很受消费都青睐,不用出去推销,就地就能卖完,2019实现产值50多万元。
就这样,一个身残志坚、永不服输的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更撑起了一个贫困家庭,使一家人走出了生活困境,过上幸福的生活。
除此之外,他还积极拓展思路,发展了生态养鸡和养猪产业,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实现产业循环发展,探索出一条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种养增收之路,2018年顺利实现稳定脱贫。
感恩奋进,引领村民走富路
脱贫有门路,先富带后富。自己脱贫后,崔碧生并没有止步,而是凭借一身闯劲,实现从贫困户向致富带头人的转变。
在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崔碧生以身示范,带领身边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就业创业,引导他们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他主动到村里邀请我们来他的产业基地打工,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经济收入,还让我们在劳动中学习了经验技术,他还经常到田地里向其他村民传授空心李栽培和管理技术,热心地帮助大家。”66岁的甘溪沟村残疾村民冉景光告诉记者,他腿脚不方便,在崔碧生的产业基地干七年了,每年都有3万多元的收入。
崔碧生通过土地流转,使11户贫困户获得土地流转收益,每年支付流转费2万多元。崔碧生常说,以前自己腰部残疾,几乎失去生活信心的时候,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为他指明正确的脱贫致富方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为感恩政府,回报社会,他长期固定聘请10位残疾人在自己的产业基地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人,解决了10个稳定就业岗位,每人每月发放保底工资2000元。农忙时节,还要接收附近50余贫困农户到基地务工,日均工资80—100元,帮助他们增加家庭收入。
为了帮助残疾贫困家庭增收脱贫,崔碧生免费向他们提供鸡苗和技术,每户20—60只,由残疾户自养,基地代销,残疾户也可以自行销售。
2019年崔碧生共免费发放2000多只鸡苗,除了在他基务工的残疾贫困户,还发放到周边楠木村、甘溪沟村的残疾贫困家庭,每户实现增收2000—7000元不等。
今年因受新冠疫情影响,鸡苗进得晚,崔碧生说,鸡苗全部进场了,还要扩大赠送范围的规模,帮助更多的残疾贫困家庭增加脱贫。
奋勇前行:勤劳迈上小康路
一分耕耘,一分希望;一份辛苦,一份收获。
采方中,崔勇告诉记者:崔碧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通过自身努力,不仅自己致富了,还带动和帮助周边贫困村民增收脱贫,也助推了村里的产业和经济发展。
除了发展空心李产业,2017年,崔碧生在街道办的支持下,自筹资金10万元建起了养鸡场,养殖肉鸡5000羽。实现产值65万元,利润近35万元。
2019年自建养猪场,养了22头生猪,收入了6.7万元。今年又响应街道办的号召,扩大养殖规模,发展生猪代养,计划年出栏达到2000头以上。
除此之外,崔碧生还种植辣椒20多亩,并在筹备建设年出栏200头的生态养牛场。
崔碧生说,脱贫只是第一步,小康才是最终目标。政策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好,接下来还要继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让更多贫困村民参与进来,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同奔小康。
现在,在沙子街道,说到崔碧生人人都夸赞,都不会想到,一个身体残疾走路都走不利索的农民,通过自已勤劳发展产业,居然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带动残疾贫困村民共同脱贫,给贫困群众带来了致富希望,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崔碧生是我们沙子街道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代表,他不仅自己发展产业致富,还带动其他贫困村民增收脱贫,他心地无私助人为乐的举动、他自强不息身残志不残的精神,正是当前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所需要的力量,他的精神也正在影响和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在党的扶贫政策扶持下自主创业就业,靠勤劳增收脱贫,靠发展致富奔小康。”沙子街道党工委书记谯乔说。(作者: 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