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内容
人道观察 文化助残,从春天再出发
文|本刊记者 吴丽君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近年来,文化助残活动广泛开展,极大丰富了残疾人精神世界,拓宽了人生可能,激发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投身社会建设。2025年4月23日,在浙江杭州,视障者参与图书馆举办的盲文阅读比赛。(图 视觉中国)
4月16日,2025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启动。今年残疾人文化周以“融合共享,携手同行”为主题,自4月至11月底在全国范围开展,通过理论宣讲、读书分享、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演讲征文等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残疾人文化周活动虽以“周”为名,实则贯穿全年。自2010年创立以来,“残疾人文化周”已持续整整十五年。各地推动残疾人文化活动融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日常,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扩大残疾人参与覆盖面,让“残疾人文化周”为残疾人架起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温暖桥梁,成为展现残疾人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随着残疾人生活全面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近年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面向残疾人组织专场文化活动年均超6000场次,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等文化助残项目累计覆盖18万余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共有盲人阅览室座席约3.5万个、盲文图书约1.5亿册……残疾人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文体活动参与率逐年提升。
最是文化润人心。在政策保障与社会支持下,残疾人自我实现的条件与机遇愈加充分。2022年,《马拉喀什条约》落地生效,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和教育的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202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无障碍设施及服务日益完善;2025年,总台春晚首次推出无障碍转播,数千万视听障碍者得以在除夕夜与家人同享文艺盛宴。一本盲文书、一条无障碍坡道、一台每年如约而至的晚会,越来越多的“平凡小事”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却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带来重要改变。
从“被动满足”转向“主动创造”,残疾人不只是文化服务的接受者,还具有不可小觑的文化创造力。“你是高悬入云的辰星,我是穿行于孤寂之河的怪人。”在电影《小小的我》中,刘春和写给心仪女孩的诗令许多观众动容,诗句的作者就是电影的原型之一——轮椅上的脑瘫患者龚苏。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一批又一批残疾人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淬炼文化精品。当孤独症患者的绘画作品进入美术馆,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绽放敦煌,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非遗作品、文创产品亮相故宫,残疾人展现出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内涵,也将改变社会对“残障”的认知,推动社会文明持续进步。
在残疾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社会扶残助残氛围日益浓厚,“平等、融合、共享”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残疾人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国残疾人风采,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全新范本。文化助残的力量,早已超越个体层面,折射出一个社会发展的温度,更彰显着一个国家文明的高度。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