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脏。”临近午餐时间,银川市残联康复中心特教部(以下简称“特教部”)的餐厅里,“王子”拿着手中的拖把在角落里剁了两下,教着“师弟”拖干净后,便去拖另一边。只看他安静地拖地,很难和心智障碍儿童联系在一起。
2025年,银川市在创新开展7至17岁职前教育的基础上,推动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将设立银川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教部,以及将“康复中心7岁至17岁的50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纳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纳入为民办实事。目前,已有50名心智障碍儿童在特教部就读。
特教部将康复与教育融合,开设文化课、艺术疗愈课和职业素养课等,更侧重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为就业铺底。目前,特教部陆续已有4个孩子“毕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多一点耐心,陪着孩子们慢慢走,他们也能勇敢克服困难挑战,积极追求人生梦想。”特教部负责人安丽坤说。
变化,肉眼可见
5月21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特教部的孩子们结束早操嬉笑着喝水、洗手。“可乐”,听到老师的叫声,一个穿着黄色短袖的小男孩冲老师笑了一下,脚步没有停顿地走到教室第一排最中间的课桌前坐下。课堂上,“可乐”大部分时间都看着黑板,回答老师的问题,小手闲不住地在课桌上轻晃,几乎没有声音。
9岁的“可乐”是一名孤独症儿童。确诊后,“可乐”妈妈不死心,带着“可乐”全国各地奔走治疗。在进入特教部之前,“可乐”被送到私人培训机构,死磕认知。因为压力“超载”,“可乐”开始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喊叫、发抖、哭闹等情绪行为,甚至排斥妈妈。
“我们评估后发现孩子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但需要先稳定情绪行为,让孩子建立安全感。”安丽坤说。于是,特教部专门给“可乐”布置了一个单独的工作台,让他想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安排的课程也比较简单,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老师有意识地请他帮一些小忙,比如“可乐,帮我擦擦桌子”“可乐,帮忙取个东西”……渐渐地,“可乐”放松下来,情绪行为也逐步减少了。
“主题课教香蕉小饼”“我爸爸今天回来,请你们吃钵钵鸡”……特教部的50名心智障碍儿童都是如“可乐”这样的孤独症儿童或智力发育迟缓儿童。通过在特教部的学习,这些孩子们脸上有笑容、能交流、情绪稳定,变化肉眼可见。
因材施教,静待花开
这些变化是老师们静待花开的回报,更是特教部因材施教结出的硕果。
“海风,等会下课了,用电吹管给大家吹一曲?”“好。”“海风”白嫩的脸上绽出大大的笑容,只想了一下,就落落大方地答应了。表演要等到课后,他便哼唱起了熟悉的曲调。“艺术疗愈课程能多维度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比如调适心理稳定情绪、提升认知与感知能力、支持身体机能康复,让孩子们更有信心,有益于行为管理。”安丽坤说。目前,特教部开设了口风琴、口才、打击乐器、乐高、篮球等12门艺术疗愈课程,并会根据孩子的爱好以及专业老师的评价进行“个性化”培养。
“‘恒奕’,复习一下《两只老虎》的前两句。”钢琴教室里,“恒奕”每弹对一次,就会和教钢琴的叶老师默契地同时竖起大拇指,互相点赞。这前两句,“恒奕”学了两节课,而健全儿童一节课就能学会全曲。对此,叶老师毫不介意地说:“只是慢一点,多给他们点时间就好了。”
“慢一点”是特教部老师挂在嘴里的口头禅,等待已成习惯。紧挨着钢琴教室的“草莓熊便利店”是特教部教授文化课的“主阵地”。进入便利店,门口处是一个收银台,靠墙摆放的两排货架装满了牙膏、洗洁精等常见日用品、零食。“物品名称:豆腐干,数量:4;物品名称:怡口棒,数量:20……”收银台旁挂着的交接班记录表上所有记录都出自孩子们的手,货架上的商品也由孩子们定期更换、分门别类地整理。
“整理的时候,孩子要一笔一划地抄写商品的名称、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商品名称的几个字就会认会写了,然后我们会再换一批商品,过程慢但结果好。”安丽坤说,特教部的文化课主要是生活语文和生活数学,孩子们通过在整理商品、模拟超市购物的过程中认字识数,平均能达到小学3年级的文化水平,并掌握计算机等生活工具的使用方法。
众人拾柴,点亮微光
特教部每天课表会写在主题课教室的黑板上。5月21日,记者看到当天除了围棋和电吹管等艺术疗愈课以外,还有一节在基本生活能力基础上进行拓展,将康复训练与发展孩子的职业潜能有效融合的职业素养课。
在孩子们掌握日常做饭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烹饪课、面点课;将手部精细化训练与就业方向结合的扎染、制香课程;将传统感统、体适能、康复训练与特奥赛比赛项目结合开设篮球、冰壶课程等。“从特教部毕业后,孩子们就能很快地融入生活,并在工厂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这也是三年前银川市创新开展职前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设立特教部的初衷。”安丽坤说,目前从特教部毕业的4名孩子已经在兴庆区爱众益心残疾人阳光工场、金凤区拾忆花坊等就业,每月有五百到一千元的收入。
虽然道路曲折,但特教部的孩子们和家长也看到前途的光亮,哪怕微弱,也令人欣喜。“现在,我家依林生活不用操心,乘公交上下班比我还娴熟,特别喜欢单位,也愿意和人交流了。”特教部毕业生依林的妈妈说,因为出生时缺氧,依林在很小的时候就确诊心智障碍,很多年里她带着孩子四处治疗,耗费巨大的财力、心力,收效甚微,“上特教部之前,‘依林’每天就躺在家玩手机,我都觉得这辈子只能这样了!”
从心酸到欣喜是漫长时间里的“千锤百炼”,更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付出。“给这些孩子们当老师挺好的!”李昕瑞曾在特教部做舞蹈老师,与孩子们接触久了,自己申请长期在特教部做志愿者。除去李昕瑞这样的志愿者,特教部还有12名来自各个高校、培训机构的固定专业老师。特教部成立之前,他们就为孩子们提供了3年免费公益课,直到今年才有了微薄的补贴。
抱薪者众。自纳入银川市为民办实事后,孩子们的发展就变成了举全市之力的托举。目前,银川市残联和银川市教育局正努力让康复中心7岁~17岁的50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纳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黄莺已经上博士了,社会发展这么快,我们的孩子入了学籍,也许未来有一天,他们也能像黄莺一样,有更广阔的天地!”安丽坤说。(本社通讯员 银川市残联杨丽文供稿)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