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杜先姣老师推着轮椅一个个纠正学生的针法,细心地帮学生调整绣架高度、篆刻专家何远松与学生们围坐一桌,评阅作品、传授技法。5月26日,武汉市残疾人艺术馆内热闹非凡,一场由武汉市残疾人社会服务中心、东湖印社联合主办的“千针承韵 万象传声”残疾人汉绣、篆书和篆刻培训班在此温馨开启。来自各地的残疾人学生怀揣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憧憬,汇聚于此,拜师学艺,开启一场别样的文化探索之旅。
轮椅绣娘传授技艺,汉绣课堂助力圆梦
在汉绣培训班现场,“绣娘”杜先姣坐在轮椅上,穿梭在学生之间。杜先姣采用理论讲解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学员们讲解汉绣知识。从汉绣源远流长的特点和基础针法,到图案构思的精妙之处,再到刺绣产业广阔的前景和可观的效益,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解答着学员们的每一个疑问。随后,她更是手把手地示范指导,从握针的姿势到针法的运用,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让学员们能够真正领会汉绣的精髓。
杜先姣向极目新闻记者透露,此次残疾人汉绣培训班共有10余位学员,除了本地学员,还有来自黄陂和新疆的学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生普遍较为年轻,她希望能够从基础抓起,系统性地传授汉绣技艺,让学员们真正掌握这门传统手艺。
学员吴美荣坐在绣架前,神情专注,低头细致地勾勒着眼前的绣图。她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由于腿脚不便,她一早便打车从黄陂赶来。“之前杜老师在黄陂开设的两节汉绣培训课我都参加了,收获特别大。”吴美荣表示自己对汉绣兴趣浓厚,希望借助这次为期5天的学习,巩固之前所学,“争取学成之后能从杜老师那里接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
篆刻专家传心得,方寸之间找到自信
与汉绣培训班相邻的篆刻教室,同样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篆刻专家何远松与学员们围坐一桌,评阅着学员们的作品,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着篆刻技法。
“刻得特别好,而且上手很快,很有天赋。”何远松通过手语老师,对一位学习篆刻的聋人女孩给予了热情鼓励。当谈及参与此次武汉市残联举办的培训会时,何远松动情地说:“我学习篆刻是无师自通的,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所以,我特别想通过这次机会,和残疾人朋友们交流分享心得,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见女儿刚刚刻好一枚方章,王妈妈迫不及待地拿给何远松请教。何远松细细品鉴后,耐心地指出作品中的不足之处:“篆刻不仅要有凸出之美,也要有含蓄之韵,你看这一点就不用凸出来,这样处理会让作品更加和谐。”
王妈妈向记者介绍,女儿患有眼疾,但本科学的是美术,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得知本次培训开设有篆刻班后,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通过这样的活动,女儿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在集体中收获自信,也能掌握一技之长。真的很感谢市残联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王妈妈感激地说道。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武汉市残联始终心系残障群体,携手多位非遗传承人,持续为残障群体举办各类培训会。正如武汉市残联相关负责人所说:“今天的培训会,无论是汉绣手艺,还是篆书篆刻,都是为了让更多的残障群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掌握一门技艺,从而建立起自立自强的底气,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本社通讯员 湖北省武汉市残联张亚供稿)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