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李敏:一针一线 绘出大千世界

2012-10-24 15:02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p#

(中国残疾人网站记者刘湘伟报道)

人物档案:

李敏,女,1990年出生,江西省上栗县金山镇简村人,2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右下肢残疾。现为中华宣纸刺绣研究所工艺美术师、宣纸刺绣创作员、江西省民间书艺术家协会会员。


 
李敏在薄薄的宣纸上飞针走线,创作绣品。刘湘伟摄

背景介绍:宣纸刺绣

宣纸刺绣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刺绣手法,它不仅突破了传统刺绣在布织物上的刺绣工艺,还将中华千余年来的宣纸书画艺术和刺绣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一件宣纸刺绣的作品,不仅是一件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装饰品,同时还是一件极具收藏价值的文化艺术品。正如宣纸刺绣的唯一传承人顾玉纯所言,绣品是一种艺术品,不仅包含了绣者的心血,还蕴涵着绣者的艺术水准和艺术修养,甚至是绣者一针一线的心境。

走进宣绣    感受魅力

清新淡雅的山水画、色彩绚丽的花鸟图、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在李敏的绣庄内,四周墙壁悬挂着大批的宣纸刺绣佳品,美轮美奂,目不暇接。如果不走近仔细观摩,很难相信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竟是用针线绘出来的。

 
 李敏创作的素描绣像《毛主席》。 

 
李敏创作的佛教长卷作品局部。

刺绣是中国的一项传统工艺,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在丝绸布料上刺绣。然而,眼前的李敏,这位90后小姑娘,却能在一张薄薄的宣纸上,仅凭一针一线,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绝伦、惟妙惟肖的山水、花鸟、人物和佛教题材的作品,展示出宣纸刺绣艺术魅力,让毎一位欣赏宣纸刺绣的人士得到艺术和美的享受。

绘画相伴   七彩童年

李敏的童年是在爷爷奶奶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那时候,父母都在外打工养家,由爷爷奶奶照顾我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李敏说,“其实学校离家并不远,可爷爷奶奶总是不放心,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总是把我准时送我上学、放学,从未间断。”

在李敏的记忆里,不管是平日的放学后还是固定的节假日,其他同龄的孩子们都撒开了疯,不疯到没劲决不罢休,而自己更多地是跟随舅爷爷学习绘画,在点滴之间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敏告诉记者,小时候因为有舅爷爷的帮助,自己逐渐掌握了一些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绘画的表现力及审美能力上也日臻提高。“真没想到,早年的绘画基础能在宣纸刺绣上派上了用场。”说完李敏的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

(视频)李敏:绣出世界的暖意

#e#

#p#

结缘宣绣    渐入佳境

初中毕业后的李敏,虽然一直怀揣着绘画梦想,但因中考失利,一时间不知所措。未来在哪里呢?在苦苦思考未来出路的时候,上栗县残联的负责人打来电话,推荐她去省城南昌学习一门新手艺。“刚开始我还有些迟疑,到底是什么手艺,能绘画吗?跟绘画有关系吗?”一番耐心的解答后,李敏心头的乌云顿时散去,此时的她还略显几分兴奋和激动,能结合自己的爱好来进一步学习,的确是件开心的事。

原来,李敏是被推荐到南昌学习宣纸刺绣,并且还有幸师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项目惟一传承人顾玉纯老师来学习。对于这次难得的机会,李敏格外用心珍惜。在最初的三个月里,虽然培训方对学员的实际操作时间未对做出十分严格的规定,但是李敏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走进绣庄,又最后一个离开绣庄。现在回忆起那段时光,李敏还是难掩内心的那份充实感。眼瞅着在三个月培训即将结束之际,为了检测一下学员学习的效果,顾玉纯老师给每位学员布置了一项任务,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敏以一幅层次感极强的水墨绣像《毛主席和牧羊人》赢得了老师的首肯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并以此幅作品在西湖印文化博览会上摘得银奖。  

 
李敏创作的油画绣像《毛主席去安源》。
 
 
李敏创作的摄影绣像《毛主席办公》。

为了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也为了积累更丰富的宣纸刺绣的经验,李敏决定留在老师的绣庄里踏踏实实干三年。按照民间的说法,既然已经出师,就应该以师傅的身份来创作,自然在报酬上也应该高出学徒一大截,可李敏并不这么认为。“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老师给予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份爱。”李敏说,“与其说宣纸刺绣是一门手艺,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创造,一份使命——追求精神的完善,体验思考的可能,延续人类的纯正。”

(视频)李敏:绣出世界的暖意

#e#

#p#

学成归乡 创业成才

2010年,李敏回到阔别三年之久的家乡——江西省上栗县金山镇简村。简村地处湘赣边界,自然资源相对比较贫乏,人均土地很少,村人主要依靠鞭炮等相关产业来生活。

在南昌绣庄工作期间,李敏就暗下决心,回乡后一定要带动周边邻里,尤其是残疾朋友一起从事宣纸刺绣的工作,以便摆脱村里人长期以来对鞭炮行业的过分依赖。

李敏深知,鞭炮行业属于高危行业,不少健全人也因为鞭炮爆炸事件致残甚至丧生,残疾人显然不适合从事这类风险工作。“宣纸刺绣的工作很干净,也不累,属于轻体力劳动,工作本身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成就感。”李敏这样诠释自己钟爱的行业。

 
伴着灯光,李敏静静地坐在绣桌前创作宣纸刺绣作品。 刘湘伟摄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周边邻里对宣纸刺绣还没有太多的认识,难以组建绣庄“兵团作战”,再加上销售渠道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家伙参与的热情。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宣纸刺绣的影响力在村人之间逐渐扩大,并悄然传到了外界。人们对从宣纸刺绣的工作不再陌生,以往持观望态度的人们也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南昌的顾玉纯老师得知李敏这里的情况后,在绣品的销售上给予李敏极大的支持,但凡是李敏绣庄的作品,全归顾玉纯老师包销,而且是见货即付款。销售渠道的开辟,好似一剂强心针,将大伙的参与热情推向了高潮,绣庄的生意规模随之有了不小的提升。

 
李敏(中)给绣庄内的学徒讲解走针要领。刘湘伟摄

 
李敏(前排中)和她的团队。刘湘伟摄

2012年正月,李敏的绣庄在简村李氏祠堂正式开张了,一支由8位残疾人组成的宣纸刺绣团队,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步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除了继续宣纸刺绣的创作工作,李敏和她的另外一位姐妹还共同承担起培养绣工的工作,从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开始手把手教学,再根据每个学员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李敏说,她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尽一份绵薄之力培养更多的绣工,将宣传刺绣这种工艺传承下去,借助这一传统技艺真正解决身边人的现实就业问题。

(视频)李敏:绣出世界的暖意

#e#

#p#

以艺传情 成就爱情

毫不夸张的说,李敏可谓是上栗宣纸刺绣第一人。在当地,提及宣纸刺绣,人们必提李敏。一时间,李敏与宣纸刺绣几乎互为代名词。

现如今的李敏已经有6个月的身孕了,可她还仍然坚持在绣庄一线从事宣纸刺绣的创作和学徒培养工作。

 
甜蜜的爱情。 李敏提供

提及爱情,李敏脸上再次露出幸福的微笑。“我的老公是我邻居的战友,我们去年认识。第一次见面就觉得特有眼缘,感觉这辈子就他了。”李敏一边说着,一边害羞的笑着。“经过大半年的交往,我们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婚事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能办一个体面的婚礼,老公在去年中秋节过后就只身前往福建打工挣钱,做了半年多汽车司机,终于在今年正月把我娶进了家门。”自从结婚后,老公就不再外出打工了,在本地从事整体橱柜的安装工作,和李敏一起为了明天的快乐生活而打拼。

结语

李敏在纸上绣花,用的是像工笔一样的精细功夫。她在纸上绣各种各样的植物,还在纸上绣各式各样的古都新城,同时,被她绣上的,还有她对世界的暖意以及对时光的珍惜。

(视频)李敏:绣出世界的暖意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