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中黄土高原的褶皱里,风裹挟着岁月的沙粒,在裸露的山脊刻下千万道贫瘠的皱纹。当命运将一副双拐塞进少年手中时,谁也未曾想到,这会成为凿开荒山桎梏的“金钉子”。李灵,这位用双拐丈量青山的拓荒者,用十年光阴在5万亩黄土峁上书写了一部“残躯筑绿梦,双手富乡邻”的生命史诗。他的故事里,藏着比山更高的意志,比水更柔的温情,更藏着一个民族对绿水青山的永恒执念。
苦难中扎根的青春:在命运的裂缝里播种希望
1977年12月,李灵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乡吕坪村一个贫寒农家。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土地,赋予了他坚韧的底色,却也早早埋下了命运的考验。6岁拾柴时右大腿骨折,8岁放牲口左大腿骨折,9岁耕地左小腿骨折,11岁拉人力车左脚踝挫伤……少年时期四次严重骨折,让年仅12岁的他被鉴定为二级肢体残疾,永远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
家庭的贫困与身体的残缺,成为横亘在少年面前的两座大山。14岁那年,当同龄人背着书包奔向校园时,他却因肢体残疾被迫辍学,少年的眼睛里盛满了不甘的泪水。“难道一辈子就只能坐在炕上?”深夜的油灯下,母亲缝补衣物的银针在布面上上下翻飞,照亮了少年紧攥的拳头。命运虽然夺走了他奔跑的权利,却给了他比常人更敏锐的感知力。他盯着母亲翻飞的指尖,突然意识到:双手,才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在母亲的支持下,他拿起剪刀,踏上了自学裁缝的道路。白天跟着母亲穿针引线,夜晚在煤油灯下钻研服装剪裁图,手指被扎破无数次,布料堆成了小山,终于在19岁那年,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裁缝师。
1993年,怀揣着攒下的积蓄,李灵走进兰州服装学校。课堂上,他用双拐支撑着身体,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设计公式;实习时,他熬夜缝制的西装样品,让老师都惊叹“看不出是新手做的”。两年后,他带着一身技艺回乡,创办了当地第一所服装技校。从裁剪、缝纫到设计,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38期培训、2000余名学员,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凭借这门手艺走出大山,残疾人学员更是在这里找到了尊严 ——一位下肢残疾的学员,学成后开起了自己的裁缝铺,逢人便说“是李灵给了我吃饭的本事”。
在经营服装技校的日子里,李灵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敏锐地发现,当地服装辅料供应不足,便做起了批发零售生意;看到乡亲们买衣服不方便,又开起了服装店。这些尝试,不仅让他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更磨砺出“敢为人先”的商业头脑。然而,每当看到家乡光秃秃的山头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他心中总有个声音在呼喊:“难道只能靠手艺谋生?能不能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灵的目光转向了养殖种植。他在宁远镇红土村建起小型养殖场,养兔、养猪,从零开始学习畜牧知识。清晨,他拄着双拐给牲畜拌饲料;深夜,守在产房前照料待产的母猪。一场猪瘟让他几乎血本无归,但他咬着牙挺过来,买来专业书籍钻研防疫技术,向畜牧局专家请教养殖经验。2006年,当他在红土村创建苗圃基地时,乡亲们发现,那个曾经的裁缝师傅,已经能熟练地讲解苗木培育知识,手里的双拐,也从谋生工具变成了丈量土地的“标尺”。
荒山上崛起的绿洲:用十年光阴书写生态传奇
2014年,对于李灵来说,是命运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安定区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区委、区政府发出“向荒山要绿、向土地要富” 的号召。看着政府发放的生态建设宣传册,李灵脑海中闪过家乡那些寸草不生的山头,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承包荒山,搞生态农业!
说干就干。他拿出全部积蓄,又四处奔走筹钱,注册成立定西林杰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了4000多亩荒山。然而,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劳动力不足,更棘手的是,当地农民对“在荒山上种树能赚钱”充满怀疑。“祖祖辈辈都没养活的山,你能行?”“种点洋芋都长不好,还想育苗?”质疑声此起彼伏,但李灵咬着牙,带着几个志同道合的乡亲,拄着双拐踏上了拓荒之路。
他深知,科技是破解困局的关键。合作社成立伊始,李灵便四处奔走,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良种,尽管行动不便,他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园区基地,虚心向老农和技术人员请教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从马铃薯覆膜到林木育苗,他将观察到的实用知识一一记录,那些日子,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相关技术要求,双手磨出的老茧,比农夫的手掌还要厚实。
2015年,当25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7间700吨马铃薯储藏窖投入使用,3600平方米养殖场传来牲畜的叫声,乡亲们终于相信:这个拄拐的汉子,真的要在荒山上干出一番事业。
如果说创业初期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参与生态治理工程,则让合作社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安定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李灵敏锐地抓住政策机遇,带领合作社承接三北防护林、天保荒山造林、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生态林等重大项目。在“青岛生态林”建设中,他提出“大坑、壮苗、深埋、实踩”的种植标准,要求社员必须严格按照 “挖一米见方的坑,栽胸径3厘米以上的苗,覆土厚度不少50厘米”操作。有人嫌麻烦:“以前种树哪有这么讲究?”他拄着拐棍现场监督:“树栽不活,不仅浪费钱,更是对不起子孙后代!”
这份较真劲儿,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 10%提升到 60%以上,曾经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更让人惊喜的是,生态改善带来了经济效益:林下养殖的土鸡供不应求,改良后的荒坡地种出的马铃薯个大淀粉含量高,成为上海、浙江等地的抢手货。2018年,当甘肃裕禾园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时,李灵的生态版图已经扩展到5万余亩林地,曾经的荒山秃岭,化作了层层叠叠的绿色波浪。
共富路上的领航者: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芒
“合作社要为残疾人搭起就业的桥。”这是李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心中,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合作社成立至今,日常用工80余人,农忙时达400余人,其中残疾人50名。他专门在基地设立“残疾人技能培训区”,安排技术骨干一对一教学:肢体残疾的学苗木修剪,听力残疾的学马铃薯分拣,轻度智力残疾的负责养殖场喂料。石泉乡残疾人马振忠,刚来合作社时连剪刀都握不稳,经过三个月培训,如今已是苗木修剪的“能手”,每月工资超过2000元,逢年过节还能拿到合作社发放的米面油。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更多乡亲搭上了致富快车。李灵免费为农户提供苗木、种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带动 1000户种植苗木12000亩、660户种植马铃薯8000亩、320户种植饲草2600亩。宁远镇村民李玉霞,离婚后,两个孩子上学全靠她一人支撑。来到合作社后,她学会了马铃薯分拣和苗木管护,每年收入3万多元,不仅还清了外债,供儿子考上了大学,还因机缘巧合与现任丈夫走到了一起,如今,夫妻俩携手同行,现任丈夫也在合作社务工,夫妻二人同心协力,日子过得愈发有滋有味。“以前觉得日子没盼头,现在跟着李理事长干,心里踏实!”她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户的心声。
在带领群众增收的同时,李灵始终不忘社会责任。合作社成立以来,累计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50余期,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其中残疾人300余人次。他还积极参与扶贫捐赠,为贫困家庭捐赠衣物、农资,为残疾儿童送去学习用品。
当责任逐渐变大时,荣誉如潮水般涌来,2015年,合作社荣膺“甘肃省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安定区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基地”;2016年,他获评“省级残疾人农业科技示范户”;2019年,合作社跻身“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他本人摘得“全省自强模范” 桂冠。2025年,他是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奖章,更有“先进带贫集体”“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林业产业示范合作社”等殊荣纷至沓来。
面对赞誉,李灵始终保持清醒:“成绩属于所有奋斗的乡亲。”他以“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产业集约化”为理念灯塔,擘画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基地蓝图,深耕种养殖技术培训沃土,推动种植、养殖、旅游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根深叶茂、跨界融合,矢志让更多群众在绿色经济的浪潮中鼓了腰包、亮了笑颜。
如今,走进林杰林木合作社,随处可见生机勃勃的景象:温室里,幼苗破土而出;养殖场里,牛羊膘肥体壮;马铃薯储藏窖前,卡车排队等待装载。而李灵,依然每天拄着双拐巡视基地,48岁的他,头发已有些斑白,但眼神依然坚定。有人劝他:“你都功成名就了,该享享清福了。” 他望着远处的青山:“你看那片林子,是咱2014年栽的,现在长得多好。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让更多荒山变绿洲,让更多乡亲腰包鼓起来。”
从服装技校到生态合作社,从肢体残疾到自强模范,李灵用双拐丈量出生命的高度,用汗水浇灌出希望的绿洲。他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是生态建设的“新愚公”,更是残疾人的“领路人”。在陇中大地,他的故事如同漫山遍野的柠条花,虽不艳丽却坚韧顽强,用一抹抹绿色,编织着乡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当清晨的阳光洒在他拄拐前行的身影上,那长长的影子,分明是新时代奋斗者最动人的注脚。(本社通讯员 甘肃省定西市残联洪蓉供稿)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