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文学

感动与遗憾

2025-10-15 09:43作者:封红年来源:江苏省残联





一觉睡到自然醒,下意识地舒展躯干,每一寸筋骨拉伸后的通透松弛像是从毛孔里透出的舒服,是许久未曾有过的奢侈。翻个身想留住这份慵懒,可脑海里却像按下了播放键,刚刚落幕的江苏省盲人主题征文、朗读培训及比赛的画面,猝不及防地涌了上来——那些活力满满的身影在眼前跳动,那些温和可爱的笑脸在记忆里发光,那些发自肺腑的感言还在耳边回响。

让我心头一暖的,是那群拼尽全力奔赴热爱的盲人朋友们。今年是残疾人自强模范与助残先进的表彰之年,江苏省残联八月初便发起“弘扬自强精神,讲好助残故事”主题活动。那时,贵州省“万声齐放弘扬长征精神”微型广播剧大赛刚结束,南京图书馆《血梅花》读后感征文同步开展,各地残联与盲协一动员,大家的热情瞬间被点燃。短短一个月,116篇征文从全省各地汇聚而来,南通、苏州、连云港等地还自发组织了预赛。有人交了稿子仍觉不够好,反复修改润色,字里行间都是对文字的敬畏;9月22日至25日的朗读培训班上,52位朋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有人要放下按摩店的经营,有人要提前安顿好家人,可没有一个人迟到早退,教室里永远坐得满满当当,与老师互动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高的出席率,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无锡的严三媛是好轻松盲人按摩公司的董事长,手里管着十一家机构、三百多位员工,公司的大小事务堆得像座山,可她还是毅然放下手头的忙碌,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学员,专注地听每一堂课;宜兴的杨新平、盐城的倪凌云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按摩师,每天找他们按摩的患者排着队,放弃一天的收入就意味着损失不少,可他们还是耐心地跟患者解释,只为能安安心心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南通来了十位朋友,是十三个市中人数最多的,他们像一家人似的互帮互助,低视力的陈梓奕成了大家的“小太阳”——五年前在全省“金种子”盲童训练营里,他还是个怯生生的小朋友,如今已长成阳光开朗的少年。他牵着大家的手进出餐厅,主动帮每个人打餐,那句清脆的“我在这里”,成了培训期间最令人心安的声音。

让我眼眶发热的,是那些不求回报、倾囊相授的老师们。征文评选时,为了保证绝对的公正公平,我特意邀请了五位省外的盲人作家——贵州的刘芳、安徽的江建军、福建的吴可彦、北京的唐宪涛、新疆的马序坤。他们都是省级以上作协会员,在全国盲人文学界声望颇高。时代楷模刘芳老师平日里社会活动不断,又赶上开学季,本就分身乏术,可她还是牵头建了评委群,挤出整整三天时间,先各自阅评,再集体讨论,最终选出60位获奖者。116篇征文,哪怕每篇只花十分钟阅读,也要近二十个小时,我知道,那三天里,他们把几乎所有精力都给了这些文字。其实我还有个小小的私心:想让他们亲眼看看江苏盲人在文学上的努力,让这些优秀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朗读培训的五位老师,更是把“用心”二字做到了极致。中国传媒大学的沈皛教授、沈阳广播电视台的陈明钢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陈玥副教授、《盲人月刊》的李阚老师、老艺术家居朝阳老师,他们分别带来AI赋能广播剧创作、后期制作、投稿指南、朗读与台词演播的课程。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盲人朋友的实际需求,结合之前广播剧大赛的案例,把复杂的知识拆解得通俗易懂;他们还特意准备了视频、音频,现场互动示范,让课堂变得生动又实用。常州的张志兰编演的《导盲犬菲菲》拿了微型广播剧三等奖,听完课后她握着老师的手说:“以前总觉得自己做得还行,现在才知道还有这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更有信心了!”

最让我动容的是居朝阳老师,八十多岁的高龄,却像个年轻小伙子一样有活力。他理论功底扎实,舞台经验更是丰富,一段段不同剧目的台词张口就来,现场表演惟妙惟肖,教室里的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可他却谦虚地说:“是孩子们眼里的期待和好学,鼓舞了我,我越讲越兴奋,反倒觉得是他们给我上了一课。”

朗读比赛时的评委老师们,同样让人心里暖暖的。泰州市文旅局的张晔处长、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陈玥副教授、泰州广播电台的鞠蕾主播、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蔡俊璐副书记、泰州市朗诵协会的彭朝业副主席,每个人都倾尽全力。陈玥老师上午刚讲了三个多小时的课,下午就马不停蹄地当评委,她说:“我特意调整了学校的课表,能为盲人朋友做点事,是我的荣幸,这样的机会我绝不能错过。”张晔处长牙疼得厉害,刚拔了牙,却戴着口罩全程坐阵,没落下任何一个环节。

比赛不只是成果展示,更是“以赛代训”。评委们不仅认真打分,还按六人一组逐一点评,从不含糊其辞,而是直击问题要害,“这里的情感可以再饱满些”“节奏再慢一点会更有感染力”——没有客套话,却句句都是真心。镇江的王琳拿了一等奖,她笑着说:“老师的点评太到位了,我口服心服,以后知道该往哪儿努力了!”鞠蕾老师也说:“以前当评委都是打分就完了,这次不一样,从盲人朋友身上学到的坚持和热爱,比任何奖项都珍贵,其实他们才是我的老师。”

让我记挂在心的,还有泰兴市春风志愿者协会的朋友们。平均下来,各市残联的领队一人要照顾四位盲人,南通有十位、镇江、泰州、淮安各六位,人手远远不够。志愿者们一来,就像给活动添了“定心丸”——5位泰兴的志愿者开车接送外地老师、在宾馆引导方向、帮大家打饭、在课堂上协助互动、主持比赛、担任颁奖礼仪、做好医疗保障……他们跟盲人朋友们同吃同住同学习,白天教室里有他们的身影,晚上走廊里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只有一句“有事说一声”,简单的话,却重如千钧。

还有太多太多的感动:江苏省残联和泰州市残联的关心,每次见面都叮嘱“一定要把细节做好”;盲人朋友们的理解与包容,哪怕活动中有小小的疏漏,他们也笑着说“已经很好了”。人们常说,每一场成功活动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藏着一串不为人知的故事。可作为具体负责这次活动的省盲协主席,在满心感动之余,我也藏着几分难以言说的遗憾。

最遗憾的,是没能好好跟朋友们聊聊天。参加培训的五十多人里,有我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也有很多素未谋面的新朋友。我原本想着,找个空闲时间,泡上一壶茶,跟老朋友们叙叙旧,问问他们最近的生活;跟新朋友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以前组织活动,我的房间里总坐满了人,大家叽叽喳喳地聊到深夜,那种热闹是我最珍惜的。可这次,我却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一方面被各项琐事缠住,另一方面,我路过大家房间时,总能听到里面传来修改稿件的声音、练习朗读的声音。大家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连片刻的空闲都不肯浪费。我忽然想起,盲人朋友们聚在一起不容易,有些人或许这辈子就只见这一次。如果当初能在活动安排里多留些自由交流的时间,让大家好好说说话,该多好啊。

还有个遗憾,是没能跟喜欢跑步的朋友一起去天德湖公园。活动前,就有朋友跟我说,天德湖宾馆附近的体育公园特别适合跑步,大家已经约好了要一起晨跑。我原本也满心期待,想跟他们一起感受风吹过耳边的感觉,听听他们跑步时的笑声。可偏偏天不遂人愿,9月23日到26日,泰州受台风影响,天气预报每天都报有大风暴雨。我总想着等天气好了再去,可后来才知道,徐州的乔晓正、吴媛媛,苏州的陆亚芳他们,根本没把风雨当回事——每天早上五点多,他们就顶着风、冒着雨,沿着天德湖跑上两圈,还笑着唱“跑步中,这点风雨算什么”。听到这话时,我既佩服又惭愧,如果我能再勇敢一点,或许就能跟他们一起,感受那份风雨中的热血了。

最让我惭愧的,是觉得自己这个省盲协主席做得不够好。活动中,我听到有几位年纪不小的朋友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县城,第一次站上比赛的舞台;还有人说,自己喜欢写作,写了很多稿子,却不知道该往哪里投稿;也有人聊起盲人按摩店的难处——管理上的问题、技能提升的困惑,他们说得很无奈,却又带着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兼任省盲协主席十多年了,总觉得自己组织了不少活动,做了一些事情,可那一刻我才发现,跟大家的需求比起来,我做的实在太少太少了,那些努力根本不值一提。想到这里,心里就满是内疚,如果我能再多走一些地方,多了解一些大家的难处,或许就能帮到更多人。

还有些小遗憾:没能把获奖的征文编印成册,让大家能把这些优秀的作品带回家;部分捐赠的文创播放器坏了,让有些朋友没能用上;还有八位朋友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来参加活动,错过了这次难得的机会……这些遗憾像小小的石子,落在我心里,提醒着我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不过,就像人们说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遗憾或许也是一种圆满——它让我知道,未来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方向,还有很多能为大家做的事情。

我点开手机里的全省盲人朗读学习群,看着大家的消息:有人到家后第一时间报平安,说“这次收获太多了,谢谢大家”;有人发来了活动时的照片和视频,配文“期待下次再见”;还有人在群里讨论着老师讲的知识点,说“回去要好好练习”。看着这些消息,心里的遗憾渐渐被欣慰取代——至少,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至少,这次活动给大家带来了收获和希望。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来,暖暖地落在身上。一觉醒来,那些感动还在心里发烫,那些遗憾也成了前进的力量。下次再组织活动时,我一定要做得更好,不辜负大家的期待,也不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作者介绍

姓名:封红年

封红年,男,1970年12月出生于泰兴农村,2002年12月双目失明,2009年被表彰为全国自强模范,2010年被表彰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现在残联工作,为残疾人服务,写老百姓生活,快乐每一天。




朗读者介绍

姓名:杨永全

杨永全,朗读爱好者。毕业于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现在烟台从事推拿工作,争渡读屏开发团队成员,长期关注和推动视障人的信息无障碍。(本社通讯员  江苏省残联徐海虹供稿)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