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文学

时光中的温暖邂逅

2025-11-03 08:52作者:张立波来源:《盲人月刊》

人们常说:脚步到达的地方是风景,心灵到达的地方是人生。

我见过南方高耸入云的山峦,触摸过北方皑皑白雪中的树挂;也曾乘船随波,感慨于辽河入海的壮阔,还曾与爱人坐在他乡夜晚的路边,数着眼前来来往往归家的车灯……

只是,在我内心深处时时激荡起浪花的风景还是家乡那条散发浓浓岁月气息的老街。

营口老街,位于辽河入海口的南岸,虽说规模不大,但于我而言,它却如老友一般,即便多年未见,再见时仍让我觉得亲切。此刻,吁出压抑已久的浊气,卸下沉重的生活负荷,我与爱人就要去看望它了。

当雨后的阳光倾洒在身上时,我的双脚已踩在了这条布满历史印记的石板路上。老街的入口,一座古老的牌坊静静矗立,仿佛慈祥的长者,迎接每一位前来探寻的友人。爱人把着我的手贴上斑驳的墙壁,历史的脉搏便在指尖跳跃起来,虽说它与上次相见时又老了10岁,但那生命的律动依旧苍劲有力。

这里早在雍正年间便已是粮食转运码头。清朝末期,作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它又成为了北方粮油、药材、布匹的集散地。随着商业迅速发展,街道两旁各式中西合璧的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商铺鳞次栉比。

你看那永和祥油坊,它宽大的条石屋基稳稳驮起石质的门框,高大的红砖墙体将时光挡在风雨之外,将油香送进远远近近的烟火人家。再看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协盛丰,百年前,它经营的杂货、布匹曾占据半个东北市场,行销山东江浙一带。一楼中正古朴的方窗与旁边奢华富丽的圆柱门洞共同见证了往来商客的络绎不绝。二层西式的圆弧窗、哥特式的花式窗棂,使人遥想当年,商铺东家也许曾站在窗前凝视过外面的熙攘繁华。再往前,就来到了兴茂福,这个当年的“大屋子”曾是何等繁荣,招待了多少出港进港的商人,储放了多少离营入营的货物!二层的古希腊科林斯式立柱,洋气又不失典雅,楼顶的望楼也曾监视和防范了无数匪情……

其实像这样风格独特的商铺楼阁,当年有100多处,如今留存下来的也有31处之多。而那在历史变迁中消失的小门小店,倒真是无法计数了。好在还有世昌德、利成兴、瑞昌成、双兴福……一块块厚重牌匾下的故事已把我的心神深深烙在这片土地上,似乎我在这里居住过多年。

继续前行,来到当时盛极一时的永成银号。它隐藏在商街的后身,一直在默默注视着老城的兴衰沉浮,如今,这里已成为记录往昔的蜡像馆。它房身质朴,只用青砖叠成二层小楼,沉重的铜漆门旁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巨大算盘,冲击着路人的想象。它记录的不只是来往的银钱,更是人事的浮沉。

推开岁月的大门,昏暗的灯光下,来自时间深处的蜡人们依然低头忙碌,任你岁月更替,任他风霜雨雪,他却算着永远算不完的人世沧桑。

你看那穿宝蓝色丝绸长袍的老板,粗亮的辫子垂在脑后,正与来客做着生意上的交谈。旁边杯中的茶叶轻轻浮荡,不知你是否闻到了溢出的茶香?一侧隔间里,银炉工匠们正忙得热火朝天,账房先生的圆形镜片就要从鼻尖滑落,手指却把算珠打得噼啪作响……我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旁若无人,并不受这世事变迁的干扰。

街两边栩栩如生的石人们见证了这条街曾经的繁盛热闹,它们才是这里的常住民。它们和真人一样高,做着不同行业的活计,忙着、累着、吵闹着,也充实地生活着。

看,胡同口转出大户人家的爷孙,老者长衫垂地、气派体面,山羊胡被风吹向一侧,一手提着鸟笼,一手扯着顽皮孩童,而那小孩歪头斜看,弹弓已瞄准了路旁石树上休憩的鸟雀。不远处,银楼边精致的座椅上,穿着讲究的石妇静静等待,首饰工匠在精心为她打造心仪的饰品,她的孩子,手拿冰糖葫芦,眼睛却在不耐烦地东张西望。那边一群石人中,耍猴人在笑嘻嘻地讨赏,石猴儿挤眉弄眼,端盘向人群走去。靠墙的小吃桌边,两个石人似乎正低声谈论着各自的生意经。

还有那边,挑筐卖菜的、手摇拨浪鼓卖小货的、剃头的、打把式的、卖烤地瓜的、磨刀的、算卦的、吹喇叭的……这些石人们还在不畏风雨地忙碌着,忙碌在这条散发着昨日气息的老街上。

远处的河岸边,纤夫们已用力停泊好装满货物的石船,随船而来的商客,手提钱箱,匆匆走向下一段生财之路,而纤夫的汗水早已砸进脚边混着泥浆的土岸……

我又一次感到了茫然,我是从哪来的呢,是今时,还是百年前?或许那时我就生活在渡口边的小渔村,白天织补渔网,傍晚盼夫归家,以风为伴、以水为邻,河水悄悄润湿了悠悠时光。

我用手指轻轻触摸这些历经无数风雨的石人们,它们不说话,只是被定格在历史的瞬间,任风吹雨打、任岁月变迁!

我感觉阳光好刺眼,西风暖暖,带着海的咸味,洗刷着落满尘土的灵魂。

突然一阵热烈的叫好声将我从梦境中唤醒,我才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已来到拥有百年历史的泰顺祥评书茶馆前。

我走进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到古意十足的木制长凳上,点一盏清香的碧螺春、一碟酥脆的江米条、一盘油亮的葵花籽、一碟喷香的红薯干。在三弦古朴如流水般的陈述中,时光就此开始回溯,回到这里只有大码头,只有一条街,却迎来送往了无数别国商人的当年……

来这里听书的人大多安贫乐道,闲暇之余,约上三两好友,慢品闲谈间,午后时光便悄然而过。这里有笑声、有典故、有百味人生,在茶香与嬉闹间温暖了岁月流年。

老街的各式手工作坊也令人着迷,传统剪纸、精美木雕、竹制笔架、草编手包、七彩泥塑、轮彩风车,还有独特的花针满绣、神秘的契丹辽瓷,更有手工现做的糖稀、糖人儿,游人可以亲手体验的陈氏葫芦烙画……哦!原来这些匠师们并没有被时光淹没,这些技艺并不只存在于我的记忆深处!

当我走出他人的故事时,街上已是门庭若市、游人如织了。这里的特色建筑、美食小吃都在吸引着他们,先人们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让这个城市显得既古朴又现代,既含蓄又灵动,就连那飘来的海蛎煎的香气,似乎都夹杂着现代城市的节奏与历史的脉搏。

老街的尽头,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绊住我们的脚步,虽然已失明多年,每每遇见,我还是喜欢闻闻书页散发的墨香,抚摸平滑的纸张,让心情得到短暂的平静。

书店的角落里,戴眼镜的老者发现我与旁人有些异样,就与我交谈起来。这家书店是他一生的坚守,每一本书都经他的手摆放、整理,这些都是他的财富,是他的精神家园。

我感到疑惑,以他的年纪,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何必这般辛苦。老板微微一笑,他说他在这里长大,喝了一辈子的辽河水,看了一辈子这条街,离不开了。只要每天坐在这里,闻着浓郁的书香,再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他的心就踏实、安静,生活才更有味道。

他的话猛然间把我敲醒。这样的老者,多大的风雨没有经过,而今还能这样闲淡超然,我又何必只觉自己肩上的负荷沉重?跳将出来,天不还是那样蔚蓝?

离开时,我忍不住频频回首。老街像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历经时光的洗礼,而今又焕发了青春。它用炯炯的眼神注视着这一方土地的生机盎然,用博大的胸怀迎接着八方来客!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