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青岛,海风携着草木的清新气息,拂过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6月12日,15位残障人士,在众多志愿者的陪同下,开启了一场超越视觉的文化体验。这是一场由青岛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和非遗体验中心联手为他们带来的“触觉之旅”。古法拓印、艾草锤制作……这些非遗艺术让文化传承真正消融边界,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平等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纹路会说话! 他们用指尖“看见”历史
“这个纹路真清晰啊,我能摸出它的每一道线条。”视障人士张先生将一件食模珍重地捧在掌心。6月12日上午,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内,一场独特的“触觉之旅”悄然展开。15位残障人士带着好奇与期待,用双手轻轻触摸着承载着时光印记的器物。
青岛本地传承百年的木质食模,其上的每一道刻痕都清晰可辨,传递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老北京“燕京八绝”漆器上繁复精微的纹路,在指尖的摩挲下仿佛被唤醒。
体验中心馆长徐佳汇轻声细语地讲述着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为这场无声的触摸配上了历史旁白。在专注的触摸与娓娓道来的叙述交织中,历史的模糊轮廓,在参与者心中逐渐清晰、沉淀,变得鲜活可感。
“虽然看不见,但我摸到了历史!”
瓦当拓印中,他们用心灵对话
移步至古法拓印体验区,汉代瓦当成了主角,一场跨越视觉障碍的艺术创作也徐徐展开。视障伙伴们用手掌仔细丈量瓦当的尺寸,指尖小心翼翼地沿着瓦当上青龙纹饰的每一道深凹浅槽,细细游走、感知、描摹。
“这是古代屋檐的守护者,纹路里藏着祈福的密码。”在非遗老师的娓娓道来中,视障伙伴在志愿者“手把手”的引导下,将宣纸覆上瓦当,蘸墨拓包轻轻拍打,当凹凸的纹样渐渐显影,现场响起阵阵惊叹:“虽然看不见,但我触摸到了历史的印记!”
与此同时,轮椅使用者们也在工作台前全情投入。曲先生熟练地转动轮椅,稳稳靠近台面,身体微微前倾,一丝不苟地用手将宣纸铺平、压稳。旁边的黄女士,稳稳拿起拓包,每一次蘸墨、每一次拍打,都在反复调整着力道与角度,力求完美呈现那千年的纹路。当朱砂色的墨痕在宣纸上晕染开来,深浅不一地勾勒出瓦当古朴而威严的轮廓时,那不仅仅是一幅拓印作品,更是他们亲手叩开历史之门的证明,每个人的脸上,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匠心缠绕着艾草香 协作中创造出了温暖手作
空气中,渐渐弥漫开独特而安抚人心的草木清香——艾草锤制作环节,不同的身体条件在共同的目标前,展现出同样动人的匠心。
上肢障碍的尹女士,动作虽受限制却格外利落沉稳。她单手熟练地将蓬松的艾草团压实,稳稳插入木质手柄。在志愿者默契的辅助下,固定布包、缠绕麻绳,每一个环节都衔接流畅。另一边,“轮友”们灵巧的指尖在艾草与麻绳间不断翻转,先将蓬松的艾草在掌心仔细团紧、滚圆,再小心翼翼地将木柄插入,用麻绳一圈圈紧紧缠绕固定,为这份自然的馈赠赋予新的生命形态。视障的伙伴也拿起长长的麻绳,在志愿者的轻声指引下,耐心地理出头尾,就着志愿者握紧的木柄,一圈圈、一寸寸,全神贯注地缠绕着。那一刻,他们的手中诞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养生器物,而是一件倾注了心力的无价艺术品。
一个个饱满圆润、散发着幽幽清香的艾草锤,在欢声笑语与专注的指尖舞蹈中渐渐成型。轻轻一锤落在肩头,草本香气缓缓散开,传递着手作的慰藉和协作的温度。
3组爱心团队携手助力 志愿之光照亮视障者之路
这场“触见非遗”的旅程得以顺畅举行,源于幕后勤勉而周到的坚实保障。崂山巴士的志愿者们提供了贴心的点对点接送专车,确保了伙伴们的顺利抵达与返程。瑞吉酒店的志愿者与青岛热血英雄服务队的成员们,则共同组成了无缝衔接的“1对1”陪护小组。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活动的每一个角落——一次无声而及时的搀扶,一段耐心细致的讲解,一个恰到好处的协助动作……这些细微而重要的支持,让体验的边界消弭于无形。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非遗真正成为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文化体验,也能让更多人看到残障伙伴的生活困难和挑战。未来还将推出更多元化的无障碍文化活动,持续推动社会包容发展。”青岛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会长姜启红表示。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体验中心馆长徐佳汇道出心声:“我们精心挑选拓印、艾草锤制作等体验项目,希望打破感官与文化的壁垒,以非遗为媒,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也让社会看到残障群体对文化的热爱与渴望。”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