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大大提高了广大残疾人的幸福指数。
据统计,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500万。近年来,电子导盲犬、脑机接口等科技助残技术已经逐步走进现实,有效提高了广大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我国科研人员正在进行AI外骨骼机器人研发调试 (图源:北京大艾机器人)
科技,让无障碍体验持续升级
2025年央视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实现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共享中国特有的“春晚文化大餐”。这,也是我国首次在春晚直播收听收看中实现“一个都不能少”。
“无障碍春晚”的背后,你可知道有哪些科技手段在发挥作用吗?据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介绍,“无障碍春晚”,首先是植入智能科创厚积薄发而带动相关无障碍技术和服务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听障版运用AR虚拟技术等,视障版则主要是通过音频创作技术、助力盲人“看见”图形的大幅面盲文及触摸图形显示技术予以解读。
同样,科技让无障碍体验持续升级。
而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有效实施,全国推进无障碍科技赋能创新应用加快发展,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更加便利。比如,通过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目前全国已有3000多家网站和手机APP完成了改造,语音识别、文本转换等功能上线。更多电视节目加配了字幕和手语。多地开展了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目前已经有1543个药品参与试点。相关企业公益无障碍导航已覆盖了69座城市,听障人士呼救小程序和120报警平台在多地启用,智能化公交出行服务系统逐步推广。
“这一点点一滴滴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处处体现了对广大残疾人的人文关怀与关心。”吕世明表示。
科技创新,与助残康复相得益彰
另外,我国目前还取得了哪些科技助残成果呢?
在专业人士看来,残疾人作为非常庞大的科技创新场景,是科技创新一个非常重要的牵引。比如,脑机接口技术首要的应用场景就是医疗康复,很多都将造福广大残疾人。
因而,现在很多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残疾人康复等领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成果。这也就意味着,科技创新与助残康复,是件相得益彰的美事与善事。
目前,中国残联在全国全面推广“残疾人与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评估与适配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成果,已先后在10多个省市、40多个地区转化落地。
而在去年5月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上,中国残联发布的科技助残创新案例也表明,一批已得到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在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智能仿生手、导盲六足机器人、AI助行等辅助技术科技创新成果,正一步步走进残疾人生活。
其中的“AI助行”,就是在AI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可以让穿戴者实现智能出行、轻松行走。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帅梅教授研究团队为代表研发的AI外骨骼机器人,通过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可以为下肢残疾人提供便捷、有效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同时,AI外骨骼机器人能够识别用户运动意图,通过步态快速自适应调整,辅助穿戴者轻松行走,实现智能出行,帮助残疾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自由移动困扰。
严格说来,帅梅团队使用的是时下大热的具身智能技术。其团队产品,能让智能系统通过感知和交互实现人机实时互动,从而让机器人仿佛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据了解,而今帅梅团队研发的多类国际首创外骨骼机器人,已被全国数百家医院采购用作康复设备,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而十六年来,在AI外骨骼机器人帮助下实现重新行走的高位偏瘫或截瘫患者以及下肢残疾人,已有成千上万。
穿戴全新一代AI外骨骼机器人的火炬手(前排),完成2022北京冬残奥会九天圣火火炬汇集(图源:北京大艾机器人)
昌平实验室研究团队以pBFS®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为基础,通过“读、解、写”三步精准定位并改善个体脑功能。团队自主研发的脑环路起搏器,使用可视化的实时精准视觉导航定位技术,结合高深度光学相机和3D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快速精准导航定位个体脑功能靶点。并通过精准靶点的神经调控,改善孤独症、脑瘫、帕金森病、卒中后偏瘫、失语等患者和残疾人的脑功能状况,从而促进其肢体、言语、认知、视力等功能得到改善。
另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中国残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紧密联系,目前已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有西安交大等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和华为、科大讯飞等高科技企业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助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另外,中国残联还和北京海淀区、上海浦东新区,还有深圳、杭州、苏州、青岛、武汉、长沙、西安、成都共十个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协力推进助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7月22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还表示:科技创新是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十五五”时期,中国残联将进一步推进科技助残创新应用,搭建“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于残疾人领域,推动脑机接口等助残新技术、新业态;同时,重点在掌握残疾人需求和推动创新科技应用这两端用力,让科技发展造福更多残疾人。
责编:魏红
审核:杨乐